青浦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建言综述: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人才高地
在今年1月举行的青浦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期间,“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会议建言的热词。如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长三角匠人集群,着力点何在?农业专技人才如何培养?各民主党派区委、区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和界别,以及区政协委员围绕主题纷纷出谋划策。

用好人才链做强产业链
当前,青浦正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千载良机,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多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
对此,民革青浦区委建议,要充分利用好青浦区两大国家战略、新城建设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优势,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依托华为、复旦等资源优势,建构优质的科研平台,通过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由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精准的风险投资,把研究成果、发明快速转化为产品,建构融合青浦发展特色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推动人才链、科创链、产业链发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青浦区需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绿色青浦的特点,在工作生活环境、开放交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要取得突破。
区政协委员冷彩花认为,应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利用人才链做强产业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育才工作,要摸清全区产业分布特点,放眼长三角一体化布局,绘制出青浦特色的“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定向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深“产才融合”度,打造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要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提高政策精准度,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要坚持聚焦民生导向,继续完善落户政策、住房补贴、就业便利、薪资水平、幼儿教育、医疗水平等民生保障体系。
助力加强长三角专业人才培育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民革青浦区委建议,要全力打造特色领先的王牌专业。职业院校在创建德育品牌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多元发展的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外,以政府引导,各类职业院校为主图、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五年计划为蓝本,将外部环境、内部设施、生源等领先的学校作为领头雁,以全区之力引导学校根据我区战略产业定位打造本校的王牌专业,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数字发展路线及进口博览会政策。
加强农业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当前,青浦区农业专技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人才产业服务效能有待增强、人才政策体系有待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对此,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认为,要注重本土人才开发,构建人才培育“孵化场”。实行岗位聘用制,实现工作任务与工资收入相挂钩,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第一线工作。健全保障机制,打造引才留才“蓄水池”。培养创新创业团队,以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契机,制定创新创业政策,积极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土地、流转、技术等方面难题。
紧盯创新产业人才培育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数字乡村的建设,青年人才是关键。共青团青浦区委建议,充分利用青浦的乡村“距市区很近、离世界不远”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带项目落户乡村,耐心陪伴企业成长。结合“青峰”人才政策修订,采取差异化政策,扩大乡村人才政策受益面,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包括数字人才、青年人才在内的细颗粒度制度。借鉴相关模式,由村集体引进专业机构集中收储和改造乡创空间,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
长三角数字干线是青浦区承载上海“十四五”时期“五大新城”建设战略的着力点,长三角数字干线着力建设围绕数字要素的集散枢纽、数字空间的链接枢纽、数字产业的集群枢纽、数字场景的应用枢纽、数字一体的创新枢纽五大枢纽。
九三学社青浦区委建议,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发展新产业,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文化数字产业高职专科的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绿色实践基地体系,将符合长三角数字干线产业需求的人才引入青浦,进一步优化引人、留人的举措与政策,丰富人员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与人才效益。
原创政协头条
作者:政协头条记者林海
原标题:《青浦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建言综述: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人才高地》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