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修补巷,“小修”“小补”暖人心
近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宣传联合采访团来到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

“金刀银刀不如自己惯使的老刀,快过年了,咱给您这刀磨得又亮又快。”
在一家刀具专营店,店长李师傅一边磨刀一边对顾客说。
“我很喜欢这条街被叫做修补巷,虽然店不大,利润也很微薄,但这是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得坚持。”李师傅说。
1月8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宣传联合采访团走进天津修补巷特色街区,补衣、修鞋、磨刀等实用小店聚集,春联、水果、海鲜、副食品……修补巷里的烟火气格外接地气。据介绍,王串场街老年人比较多,他们生活节俭,对修鞋、补衣服等修补类服务需求很大,于是街道在这里打造了“修补巷”,让更多的修补类服务聚集在这里,方便群众生活。
“一件羊绒毛衣,破了个洞,扔了可惜,穿上寒碜,怎么办?到我这里来。”在春元织补改衣店,店主徐春元向记者展示修补前后的毛衣。
今年70多岁的徐春元,年轻时在学校学习过织补技术,是“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他从1976年开始学习从事织补工作,见证了中国纺织工艺的发展变迁,与妻子舒欣一同被誉为“神针侠侣”。他2017年正式开始传承技艺,至今已培养学生数百人,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艺一直在手上,也愿意发挥余热。”他说,找我织补的顾客很多,服务范围扩大到了京津冀,不少北京顾客到这里来修补。
徐春元在修补巷,还有主营小家电维修、遥控器、电脑配件的日新电脑电器修理店;技艺精湛的聚亨钟表店;坚守“手艺”30余年,价格公道的老马修鞋铺等。
“小修”“小补”解人急,看似“低频”的服务,实则是群众刚需。“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宣传联合采访活动开展以来,京津冀寻常巷陌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新春的到来增添了一抹暖色。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王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