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足刚代表:企业技能人才荒用“订单式”育人来解决
“我是个中专生、产业工人,能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是我最大的荣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的审议现场,王足刚代表的一席话,朴实、坚定。

王足刚是名“桥梁工”。2010年,21岁的他第一次来到机器轰鸣的石家庄货迁铁路工程施工现场,从此,架桥这件事儿,一干就是十几年。
从中专生、一线工人,到全国人大代表,这条路走了多长?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憨憨一笑,“就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踏踏实实地工作。”
一线工人的苦,王足刚最有体会。
“像T梁这样的大件安装,真得胆大、心细。百米高空作业,害怕能行吗?安装要求分毫不差,更考验眼力和耐心。对气候、环境要求高,大风大雨大雪不能施工,赶上好天气,就得连轴转抢出工期来,囫囵吃口饭,打个盹当睡觉……山南海北去架桥,一年两年回一趟家,看见父母老婆孩子,真觉得对不住他们……”王足刚说。
有苦,就有甜。
至今,王足刚已参建了石家庄货迁铁路、邯黄铁路、张唐铁路、九景衢铁路、津兴铁路等大小工程数十个,T梁架设7000余孔。“都说天堑变通途,看着在咱们手底下,桥架起来了,铁路通车了,老百姓出行更便捷了,那就是咱们铁路工人心里最甜的事儿。”
靠着能吃苦、肯钻研的“轴”劲儿,王足刚也从中铁六局丰桥公司一名懵懂无知的实习生,当上了架梁作业队队长、项目副经理,奖章证书塞了满满一大箱。
这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王足刚想着把一线工人的心声带到会上来,为产业工人的培养和职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产业工人,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王足刚说。
“首先是要留住人才。现在会干、能干的一线工人少,特别是年轻人。培养一名好工人,技术要求高、回报周期长。”他以自己所在的建筑行业为例,不少工人干了几年,好不容易熟练掌握了技术,然后转行了,“能留下的,不到十分之一。”
另一个问题,是专业技能培训。“技校学生在校时期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差距很大,很多毕业生到了施工一线,才发现要干的没学过。”
工匠技艺都是在百舸争流中历练出来的,工匠精神更是。
“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不可替代的。”王足刚认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复杂工序,还是生产线上的创新改善工作,对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需求都在增大。
从源头上解决企业技能人才荒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在他看来,要先从“学校”这个第一环节入手,通过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式”育人。
“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学校就按这个标准培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王足刚解释说,要让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能走进企业、走到一线,“先让自己技术过硬,再来提高行业吸引力、社会认可度。”
“其实作为一名产业工人,能奋进在新时代、建功在新征程,是我们的幸运。”王足刚说自己赶上了我国建筑行业大发展的时代,靠着不服输的劲头,改变了命运。
对于当全国人大代表,他坦言自己还是个“新兵”。“当工人要争一流,当代表也绝不能落后。”看着胸前的代表证,王足刚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年为一线工友们多说几句话、多做一些事,让更多年轻人走好技能成才的报国之路。”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高枝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