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立冬后心血管急症增多!专家建议老人“缓冲式”出门

立冬后心血管急症增多!专家建议老人“缓冲式”出门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孙乐琪实习记者柴嵘

立冬后心血管急症增多!专家建议老人“缓冲式”出门
(图侵删)

秋冬换季,气温下降,室内外温差增大。近日,北京心血管急症患者数量较前增加明显。11月的第二周(11月7日至14日),北京急救中心因心血管病派出急救车辆1730车次,较10月的第二周增加超200车次。

刚退休不久的张先生给自己找了个当门卫的兼职。近日,他早起骑自行车上班途中,突然感觉左肩疼痛和憋气。张先生认为是早晨天气寒冷导致受风了,便请假到附近的中医诊所拔罐驱寒。没想到,诊疗过程中他越来越不适,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诊所的医务人员赶忙拨打了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张先生发生“室颤”,已经失去了意识。急救人员赶忙用车载除颤仪进行急救,万幸接受急救后张先生恢复了心跳,并被及时转运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救治。

“张先生的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寒冷天气的清晨。”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刘扬说,供暖后,室内外温差较大,体感温度骤变容易带来血管收缩,从而导致相关急症突发。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相关基础病的人群,出门不能急,“建议‘缓冲式’出门,从家里到楼道里,缓缓再从楼道里到室外。”

刘扬介绍,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心前区疼痛,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较为高龄的老人,可表现为左肩臂痛、上腹痛、牙痛,甚至左侧手指痛等“放射痛”,容易出现病情延误。如果持续或频发疼痛,并伴有出汗、恶心、头晕等症状,更要警惕心肌梗死风险。一旦出现类似情况,有必要去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

急救人员提示,对于有过急症发病史或有发病风险的老人,最好随身佩戴提示卡。提示卡内容包括家属的联系方式、老人的病史和服用药物的种类等,“冬季我们不时会碰上户外活动过程中突发急症的情况,这样的提示卡有助于急救人员更有针对性地施救。”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急救工作者希望向公众宣介对于心梗救治至关重要的两个“120”概念。“一个是120分钟:即心梗患者在120分钟内获得开通闭塞血管等有效救治,效果是最理想的。一个是120急救电话:突发急症时一定要记住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呼救。”刘扬说。

  • 30.5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稳定达标
  • 这事儿|媒体关注“张继科事件”:有关部门要查清有没有人违法犯罪
  • 特朗普终于要管管政府效率部了?呼吁裁员使用“手术刀”而非“大斧头”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为A股首只规模超2000亿股票ETF
  • 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浪红色警报和风暴潮蓝色警报
  • 香港特区政府:美国所谓“签证限制”全属卑劣政治操作
  • 青浦区开展2025年医疗保障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月活动
  • 厦门盈趣科技申请物料拿取规范检测系统专利,检测产线人员物料拿取操作是否正确
  • 西子洁能:独立董事胡世华已离任
  • 韶能股份跌2.85%,成交额2.5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786.82万元
  • 深观察|我是大学老师,也是防疫志愿者
  • “海创论坛·2022”在京开幕
  • 立冬后心血管急症增多!专家建议老人“缓冲式”出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