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投放涉黄涉暴广告,有学习类APP频踩红线“打擦边球”

投放涉黄涉暴广告,有学习类APP频踩红线“打擦边球”

下载的自习软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学习类APP中被插入大量广告,甚至还有一些涉黄涉暴的内容;推送的“免费领取×××”活动等有诱导未成年人充值之嫌……难以想象,如此乱象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用于中小学生线上教育的一些应用程序中。

投放涉黄涉暴广告,有学习类APP频踩红线“打擦边球”
(图侵删)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线上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各种学习类APP随之活跃起来,也确实成为孩子们平时学习的重要助手。但是一些学习类APP存在的诸如诱导广告、涉黄涉暴等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安。也可以说,部分学习类APP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操作已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潜在危害。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习类APP“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有学习功能,但实质上更像休闲娱乐APP,聊天室、留言板里乌烟瘴气,公开对骂、交友的信息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催促鼓励一起自残等极端行为。应用中还有不少无休止的推销、增加付费项目、植入广告游戏外链……一些强制消费、诱导消费更是让孩子跟家长都不胜其烦。这些APP的使用者大多数是一些正在上中小学的未成年人,他们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外部因素诱导,却被不良APP开发商们当作“摇钱树”,试图用一些捞偏门的手段把流量变现,如此行为不仅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不得不说的是,一些学习类APP频频踩红线“打擦边球”,在辅助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学习的应用中投放涉黄涉暴广告。

企业逐利,可以理解,但要守规矩有底线。涉及教育的商业行为,面对未成年群体,容不得半点含糊,相关企业更要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商家要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类APP不能只是单纯的生意,应注重协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价值,更不能成为毒害青少年、牟取暴利的工具。

针对这些乱象,相关部门曾进行过多轮专项治理,从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学习类APP监管令”,到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省级监管教育APP办法,以及近日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都在积极探索规范管理学习类APP。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类APP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唯有及时去除糟粕,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 东盟水果插上电商翅膀
  • 菲律宾电子签证最低只需25美金 最快3天就可办好
  • 江苏徐州: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三孩家庭首次贷款再提高10万元
  • 希腊政府发言人:英国首相拒见希腊总理是对希腊的不尊重
  • 中证800零售业指数报813.95点,前十大权重包含神州数码等
  • 第四届金鸡湖现代服务业峰会城市重建专场举办
  • 比克动力电池取得圆柱电池产气压力监测装置专利,避免产气气体高压状态下漏气
  • 香港中电集团:助力香港绿色转型
  • 《孙中山文献集成》268卷问世
  • 盐城嘉诚塑胶申请PE实壁管内外径测量装置专利,适用于多种长度PE实壁管检测
  • 浪潮软件3月26日获融资买入1081.55万元,融资余额4.37亿元
  • 欧盟考虑推迟对美国首轮反制关税
  • 投放涉黄涉暴广告,有学习类APP频踩红线“打擦边球”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