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去年查处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案件69件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张楠

记者从7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站、联系点、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等服务站点8634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在谈到当前我国商业秘密保护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时,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间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多发频发,逐渐成为市场竞争新的矛盾焦点。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对商业秘密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保护商业秘密的主体意识没有牢固树立,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整体起步较晚,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商业秘密保护规则、指引、标准仍有欠缺,这给监管执法带来了不少挑战。
杨洪丰表示,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一直在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例如,从2018年开始,总局连续6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在开展专项行动的过程中,各地查办了一批侵犯商业秘密典型案件,有力维护了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宏观效应和良好国际影响。2022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案件69件,罚没金额1094万元。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关口从事后维权向事前预防转移,力争防患于未然。依托地方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区域,推进服务站点建设,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加快建立完善广覆盖、全流程的商业秘密保护服务体系。以服务站点为载体,开展常态化培训宣讲,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站、联系点、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等服务站点8634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结合正在进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进一步明确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框架;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布局中的关键领域,加快制定针对高科技行业、基础前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秘密保护规则、指引、标准;深入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不断创新和丰富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机制;针对社会、企业高度关注的商业秘密侵权焦点问题,切实强化执法办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