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院工作现代化建设,北京三中院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徐慧瑶

为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北京三中院在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上下真功夫,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院工作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中级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创新矛盾化解模式、丰富纠纷解决手段,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为村里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
西樊各庄村位于平谷区峪口镇西北部,全村共有农户3058人,其中经济合作社成员2871人。三中院与平谷法院峪口法庭共建的诉源治理工作站便在这里揭牌。
在此之前,村里主要依靠“三步走”及试运行的“村事管家”及“钉钉百姓通”制度化解矛盾纠纷。村党支部刘京伟书记表示,虽然村里在梳理总结治理规律的基础上,治理能力、水平有提升,但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储备尚不充足,多依靠生活经验开展调解工作,“希望人民法院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培训,为村里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
三中院通过每个审执党支部定期进驻辖区典型社区的方式,推动与辖区法院对口庭室共进共驻共建。通过依托在村中的诉源治理工作站,加强与司法所、社区村庄、调解委员会的合作联动,建立“普法宣传、调解业务指导、巡回审判等”一站式综合性巡回诉源治理新模式,同时充分运用12368一号响应多方联动机制,定期归纳基层易发的纠纷特点,以法律咨询等方式提供法律支持、专业指导和效力保障,推动矛盾纠纷由终端解决转向为源头化解。
“订单式、定制化精准普法活动,是为人民调解、街乡调解、信访化解、基层维稳培育孵化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三中院立案庭侯军庭长谈道。
专业工作室疏通“堵点”
立足中级法院审判实践需要,北京三中院结合区位优势及特点,着力打造诉源治理工作品牌。目前,三中院共建立10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法官工作室,各专业法官工作室依托专业化案由,承担着接受法律咨询、指导调处矛盾纠纷、调研热点法律问题等多种功能。
“感谢法官这么远上门来!”陈老太拉着法官的手动情说道。在这起行政诉讼案件中,年逾七十的原告陈老太在志愿参加路口值守时,不慎被机动车反光镜碰倒,摔伤了膝盖,因不服公安机关对第三人的处理结果,陈老太要诉至法院,要求公安机关重新处理。考虑到实际需要,三中院办案团队邀请行政法官工作室服务社区的联系人、朝阳区大屯街道安慧东里社区书记石立君一同奔赴一百公里外的某村委会做协调化解工作。
经过一番恳谈,团队一行人与陈老太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被拉近了。陈老太长舒一口气说:“其实我就是赌一口气,你们来了,我的气就消了。”后来,陈老太选择撤诉,一场矛盾就这样化解。
以点对点、点对面的方式,三中院精准对接需求、广泛普法宣传,疏通当事人、社区的“堵点”,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生动践行和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示范案件“一案解千纷”
在处理群体性纠纷、类型化纠纷案件中,三中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先行审理、先行判决,可以发挥示范案件的引领作用,妥善化解其他平行纠纷,以“一案解千纷”降低成诉率。
“感谢法官,房屋漏水问题已经困扰我好久了,我没想到这个问题法院真能牵头解决”,李先生说道。这是今年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居民李先生认为小区物业公司服务质量差,因此拒交物业服务费,在双方多次沟通无果后,物业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物业费。
“此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共十余件,如能妥善化解,不仅能够切实解决小区广大业主的烦心事糟心事,也有利于以后双方继续良好合作。”承办法官史晓霞在了解双方的症结后,耐心调解、现场勘察,与居委会及双方深入交流、耐心疏导,最终物业公司同意为李先生修补漏水屋顶,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缓和,为后续其余案件的审理和双方矛盾纠纷的化解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发挥示范案件办理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三中院妥善化解批量化、群体性纠纷,有效控制重点领域诉求成诉数量和比例,努力实现“审理一件、化解一批、预防一类”,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