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法院探索建立“数字体检”机制,促进纠纷源头治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林靖

记者从北京石景山法院12日召开的“数字体检”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获悉,该院探索建立“数字体检”机制,在优化公共决策、促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保障区域重点中心任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数字体检”机制推动下,商事活动纠纷类案源头治理成效显现,今年上半年信用卡纠纷数量同比减少2745件,降幅高达63.01%。
石景山法院副院长高雪林介绍,“数字体检”机制依托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的审判资源信息,按照“社会治理司法指数”框架和指标,检视评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辅助党委政府决策,解决群众烦难。该院充分发挥司法数据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法院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区域社会治理。
通过比对分析“生活和谐”“营商环境”“诚信社会”等指标变化情况,石景山法院发现辖区在合同、邻里等个别纠纷领域的问题较为突出、诉源治理需求较大。鉴于此,该院聚焦异常指标映射的诉讼领域和案件类型,“对症下药”发布司法典型案例,靶向指引各类社会主体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风险的产生。
这些案例中,既涉及相邻关系、消费欺诈等传统纠纷领域,也涉及虚假点赞、不正当竞争等前沿热点问题;既突出对相关行业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也注重促进矛盾预防和纠纷实质化解。其中一起系因居民在相邻停车位之间安装充电桩所产生的相邻关系纠纷,在该案例中,法院依法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拆除充电桩的诉求,并对相邻权利人的义务着重进行释明。另一起案例中,某网络公司在短视频平台虚假点赞、刷评论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提示这种网络刷量既损害了平台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侵犯了网络用户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破坏了市场秩序的诚信根基。
针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石景山法院为不同主体提出建议:居民之间应弘扬守望相助、崇德修睦的邻里美德,以主人翁精神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企业应加强内部合规性审查,加大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力度;经营者应践行契约精神,坚持诚信经营。该院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数字体检”机制,指引公众生活、规范市场行为、预警社会风险,推动社会治理水平和公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