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白话报,自诩“白水”却活得轰轰烈烈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岳强

在骡马市大街北侧的中国联通大厦院内,有一座二进院落的仿古建筑——林白水故居。历史上的林白水故居位于棉花头条1号,2002年修建中国联通大厦时,那座二进四合院被拆除。后来,在新闻界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呼吁下,林白水故居得以在联通大厦院内重建。
林白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林白水被逮捕杀害。他遇害的地点与著名记者邵飘萍是同一处,两人遇害时间相隔近百日。因此,林白水遇害后,北京《自立晚报》发表报道,其标题为:“萍水相逢百日间”。
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前往探访林白水故居,以纪念为正义事业呼吁的新闻工作者们。
道义担当有如白水
在林白水故居庭院内,有一尊林白水半身塑像,后面的白色墙壁上是四个浮雕汉字——有如白水。
这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子(重耳)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重耳说完这话,将一块宝玉扔进白水(黄河),请河神为他的誓言作证。两千多年后,一个叫林獬的福建省闽侯县人,在发表文章时频频使用笔名“白水”,以致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实名字,直呼其“林白水”。
以“白水”为笔名,也许是借滔滔黄河水盟誓,心中的信念永不变更,就像当年的重耳那样。作为一个爱国爱民的近代知识分子,林白水崇尚民主自由,对社会道义有担当。有如白水,是他的风骨与气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林白水故居摄影:岳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林白水与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福建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学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来,他又在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宣传进步思想。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林白水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他的伯父林少谷正是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从此,他追随革命派的决心更加坚定。
林白水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相识后,孙中山将其视为知己,并手书“博爱”二字相赠,而林白水对孙中山怀有极高的敬意。1924年2月,孙中山抱病到北京后,林白水连续发表《吾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时局与孙中山》《欢迎孙中山》等文章。此后,他又在时评《请大家回忆今年双十节》一文中义正词严地写道:“孙中山所以敢于只身北来……就是他抱个三民的主义,能得一部分的信仰罢了……要是没有主义,单靠兵多地盘广,那末曹吴的兵,曹吴的地盘,何曾不多不广,为什么不及三礼拜,会弄得这样一塌糊涂?”辛亥革命后,林白水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聘任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
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1926年8月6日,林白水被残忍杀害于天桥。两年后,北伐成功,邵飘萍、林白水追悼会在北平举行,新闻界、文化界、军政界等千余人参加,与会者愤怒声讨军阀的罪恶行径,缅怀两位新闻斗士的高风亮节。1962年,时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邓拓在《北京晚报》撰文——《林白水之死》,对林白水给予了高度评价。1985年,林白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报界先驱笔锋犀利
林白水在棉花头条1号居住时,前院为《社会日报》办公场所,后院为住宅。现在,前院(南院)为图书阅览及教育活动场所,后院(北院)为纪念展览空间。走进北院的林白水纪念馆,一座灰色的纪念碑造型迎面而立,上面是四个遒劲的金字——报界先驱。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林白水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与新闻时,有人说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林白水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是蔡元培的同伴、黄兴的战友、孙中山的追随者。但在他52年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事业是写作与办报。1901年,27岁的林白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此后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了十余种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他与黄远生、邵飘萍并称民国三大报人。
特立独行的林白水倡导言论自由,坚持独立不羁的新闻立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他的言行每每惊世骇俗。除了笔锋直指贪官污吏,他还极力主张“纳税人的权利”,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1916年,林白水与梁鸿志、黄秋岳在北京创办《公言报》,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悲壮历程就此开启。从那时起,他更加执着于“说真话、揭真相”,将全部精力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民国报业。他的好友林纾对《公言报》给予了大力支持,办报资金即来自林纾的门生徐树铮。后顾之忧解决后,林白水有了更多写作时间。他用“白水”这个笔名发表大量时评,笔锋犀利,亦庄亦谐。
1921年,林白水与胡政之合作,创办了《新社会报》。林白水任社长,胡政之为总编辑。因坚持“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不久,《新社会报》即因揭露军阀黑幕被勒令停刊三个月。复刊后,林白水说:“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除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级,示所以自刑也。”就这样,《新社会报》更名为《社会日报》。然而,“新”和“真”是新闻的生命,林白水岂能违心地屈从于权贵?很快,《社会日报》又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及诸多议员受贿的报道惹怒了当局。这一次,林白水被囚禁了三个月。
当时,北洋政府为了掌控舆论,每月给《社会日报》津贴三百大洋。但林白水并未被收买,他的骨头比大洋硬,依然我行我素,办报风格和时评文风没有任何改变。
白话道人落笔成章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以首倡白话文著称,这也许与他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有关,但最早将白话文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人,并非胡适。在胡适之前,有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在《安徽俗话报》之前,有林白水任主笔的《杭州白话报》。而《安徽俗话报》是在《杭州白话报》的影响下创办的,所以最早提倡并使用白话文的人是林白水。对此,林白水曾不无得意地说:“说到《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后来我从杭州到上海,又做了《中国白话报》的总编辑,中国数十年来,用白话语体做革命的宣传,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林白水为什么倡导和使用白话文呢?1901年,在《杭州白话报》出版当天的启事里,林白水写道:“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白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阶级的咬文嚼字或八股文的文章,我不满风花雪月,也不像别的报纸一样,捧戏子或歌颂妓女的美丽风骚。我只是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报告给一般老百姓。”他认为,看白话的人越来越多,以白话传播新风俗、新学问、新知识,更加方便快捷。两年后,林白水在创办《中国白话报》时,特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白话道人。
当时,报纸与期刊没有严格区分。从名称上看,《中国白话报》是一份报纸,但实际上是一份期刊,先是半月刊,后来改为旬刊。创刊时,《中国白话报》发行数百份,后来增加到上千份。值得一提的是,报上所有栏目的稿子,几乎全部出自林白水一人之手。
林白水的白话文写得又快又好,稿费也高。他给报纸写稿,按篇计酬,无论长短,每篇五块大洋。他租豪宅,雇仆人,出门坐洋车,全部由稿费开支。因为能用一支笔轻松赚钱,他从不储蓄,手上的钱花完了,再写下一篇。相传,有一回他请朋友吃饭,身上却连个铜板也没有了。于是,他让朋友在客厅稍等,自己到书房伏案疾书。杯子里的茶还没凉,一篇千字文已经画上句号。速度之快,堪比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然后,他吩咐仆人:“赶快送到报馆去,要现钱”。当他和朋友在酒店落座,菜还没上桌,仆人就把五块大洋送来了。
为推翻满清政府,革命党人赵声与刘光汉找到林白水,请他代为筹款购买武器。在既无积蓄,又无处借贷的情况下,林白水三天三夜写成10万字书稿《中国民约精义》,送到商务印书馆后,预支稿费1000块大洋。然后,他将这笔钱悉数交给革命党人。也许这桩轶事含有演义的成分,但林白水敏捷的才思的确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