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共同的珍宝——大熊猫见证中法友谊长青

共同的珍宝——大熊猫见证中法友谊长青

新华社成都1月26日电题:共同的珍宝——大熊猫见证中法友谊长青

共同的珍宝——大熊猫见证中法友谊长青
(图侵删)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余里

在位于中国西南的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邓池沟天主教堂矗立在深山中。1869年,一位法国博物学家在这里揭开大熊猫科学发现的序幕,让世界知晓这一“神奇”动物。

这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境内的融合了川西民居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邓池沟天主教堂(2016年7月22日摄)。新华社发(张镜海摄)

2024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大熊猫——这位毛茸茸的“大使”早已在中法之间架起了一座独特的友谊之桥。

特别的缘分

155年前的初春,出生在法国艾斯佩莱特市的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从成都来到雅安。戴维入住邓池沟天主教堂,在这里生活了8个多月,并在宝兴首次见到被当地人称为“黑白熊”的动物。

这是出生在法国艾斯佩莱特市的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雅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这座教堂里,他饲养过“黑白熊”,也将病死的“黑白熊”制成标本。收到戴维寄自大洋彼岸的“黑白熊”皮毛、骨架以及报告后,时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作出结论——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

自此,一股“大熊猫热”从巴黎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动物学家、探险家从世界各地赶赴中国西南的深山中,争相捕捉这种珍奇动物。

那是大熊猫命运的至暗时刻。据统计,1936年至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另外至少还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外国博物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大熊猫告别了被猎杀和被偷运出国的命运,开始以“亲善大使”的身份前往友好国家。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1973年9月中旬,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是西欧国家中首位访华的在任国家元首。互赠礼品时,中国送给法国一对大熊猫“黎黎”和“燕燕”。

割不断的牵挂

2000年,戴维逝世100周年之际,宝兴县来了一群特殊客人。戴维的家乡——艾斯佩莱特市前市长安德烈·戴海杜带着“戴维亲友团”踏上了寻找戴维足迹的旅程。

两年后,时任雅安市副市长的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这一年,宝兴县与艾斯佩莱特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此后,两个城市互动频繁。戴海杜多次带队来宝兴走访,并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与大熊猫亲密接触,认养大熊猫。

2009年2月,大熊猫科学发现140周年之际,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当年由戴维撰写的《大熊猫发现报告》和时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鉴定报告影印件捐赠给邓池沟天主教堂。

2014年,来自雅安的退休工人罗维孝从宝兴邓池沟出发,骑单车前往法国。历时115天,骑行15000公里,他终于抵达戴维的家乡。“来而不往非礼也,这趟旅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大熊猫故乡的人民一直牵挂着法国的朋友。”他说。

来自雅安的退休工人罗维孝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院门前出发(2014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卢苏燕摄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来自艾斯佩莱特市的20余名友人再次来到雅安。虽然安德烈·戴海杜已不在人世,他的儿子奥古斯特·戴海杜依然追寻着他的脚步。“这座城市到处都是绿色,我非常骄傲来到大熊猫的故乡,跟随父亲的脚步见证我们的友谊,我将继续沿着他的脚步前行。”他说。

共同的珍宝

“圆梦,过来吃饭了!”随着饲养员段利鸿的一声呼唤,圆滚滚的大熊猫“圆梦”一路小跑着过来。从法国归来半年,它已完全适应了家乡的生活,活泼好动,饭量很大。

在法国圣艾尼昂市博瓦勒动物园,1周岁的大熊猫宝宝“圆梦”准备品尝“生日蛋糕”(2018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博瓦勒动物园供图)

1985年,中国政府根据大熊猫资源情况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精神,停止对外赠送大熊猫(包括交换),改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大熊猫自此变身成“科研代表”。

2012年,出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欢欢”和“园子”(圆仔)远赴法国博瓦勒动物园,开展中法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

2017年,它们的孩子“圆梦”出生,成为首只在法国出生的大熊猫。2021年,“欢欢”又诞下一对双胞胎“欢黎黎”和“圆嘟嘟”。在博瓦勒动物园,“圆梦”一家是超级人气王,每逢有成员过生日,数以千计的法国人会来庆生。

根据协议,在中国境外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必须在4岁之前送回中国,以避免近亲繁殖。2023年7月,在法国民众的依依不舍中,“圆梦”踏上回家旅程。

“我确定它在祖国会过得十分幸福,也同样确定它不会忘记法国。”临行前,法国总统夫人布丽吉特说,“圆梦”这个名字寄寓着对法中“两国友谊牢不可破的期许”。

在法国圣艾尼昂市博瓦勒动物园,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左二)与大熊猫幼崽“圆梦”互动(2017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据中国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有5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世界各地。其中“圆梦”的父母和双胞胎妹妹仍生活在法国。

如今,戴维曾经居住的天主教堂的大部分房屋已用作自然科普教育,并拥有了新名字——大熊猫起源馆。它见证着中国政府为保护大熊猫作出的努力,也见证着大熊猫牵起的中法友谊。

2021年,中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市近四成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则关停了20多座小水电站,全面关停国家公园内的矿山,大熊猫到村里“串门”的事时有发生。

为了守护大熊猫和人类的共同家园,中法持续开展一系列务实合作:两国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一批签字国;2019年11月,两国元首通过了《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2023年11月,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启动……保护地球家园,服务人类共同利益,中法仍在携手同行。

  • 峨眉通海:一段浮木的东亚漂流史
  • 中超公司原总经理董铮被查
  • 民法典有话说|父母分割房产的新选择 民法典居住权了解一下
  • 首版《哈利·波特》以3.6万英镑拍卖
  • 晋拓股份(603211)3月2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887.08万元
  •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创新宣传形式 关注重点人群
  • 天津市调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 规划设置市级“双中心”
  • 高新兴收盘上涨1.54%,最新市净率3.64,总市值103.05亿元
  • 马上评|安全生产一线的“吹哨人”如何多起来?
  • 国家文物局:2021年全年实施1388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 票务紧张?亚冬会购票问题解答来了
  • 「100秒漫谈斯理」如何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 共同的珍宝——大熊猫见证中法友谊长青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